聽外婆講那過去的事情
2014/12/25 19:07:02 作者:樂愚居 閱讀:4097 評論:條
我的外婆已經(jīng)是位八十四歲高齡的老人了。每天茶余飯后,外婆都會習慣性的抽出一點兒時間給我講些她們家過去的事情。小的時候就常聽她老人家說自己原是出自大戶人家的女兒,鄉(xiāng)下(平橋)有良田,城里(南門堂子巷)有糧行,就連清江大閘口和文廟街也有多處房產與買賣。后來因外婆的父親中年早世,外婆和弟弟(我的外舅公)尚未成年,外婆的母親一個婦道人家打點不過來這許多的生意,迫于無賴便將清江的房產和買賣轉給了她的侄子和外甥,自己則帶著一雙兒女回淮安老家經(jīng)營起自家的“張記同興號糧行”。
在那個年代,做買賣人的家里缺少撐門立戶的男丁不行,所以不久,外婆的母親便做主給外婆做了親。就這樣,當時年僅十六歲的我的外公便支撐起了張家的門戶和糧行所有的生意。我的外公是淮安四大家族之首(清中晚期)丁晏的后裔。印象中的外公是位非常精明能干、和藹可親、德才兼?zhèn)涞娜恕!皬堄浖Z行”經(jīng)他經(jīng)營后生意一直被打理的井井有條、買賣興隆,直至到解放后公私合營。
記得外婆常對我說:“堂子巷是一條東西走向緊鄰著城墻邊的巷子,就在這條用黃麻條石鋪墊的老巷子內,曾經(jīng)是商賈云集,熱鬧非凡。白天,巷里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傍晚開始,家家戶戶便是張燈結彩燈火通明。此景猶如一幅帶著鄉(xiāng)土文化色彩的“清明上河圖”。好幾代人曾見證過其繁榮昌盛,持久不衰的輝煌景象。”
當年,巷內曾有好多家門面,雖然經(jīng)營不同但各有擅長。有面館、煙館、茶館、酒館、小吃館、皮匠鋪、籠匠鋪、鐵匠鋪、棺材鋪、藥鋪、燒餅店、醬園店、雜貨店、裁縫店、理發(fā)店、扣驢院、槽坊、磨坊、蛋坊、老虎灶、澡堂、水龍局、米業(yè)會所、竹子行、編席行、糧食行等。各行業(yè)中,最值得一提的就要數(shù)糧食行了,歷史悠久、遠近聞名。 那時被堪稱為是行業(yè)之首的就要數(shù)外婆家的張記“同興糧行”了。
據(jù)外婆和外舅公講述:“ 他們家的“張紀糧行”創(chuàng)立于清朝光緒年間,他們的祖父張登州(平橋張廟人氏),早年靠趕著自家的毛驢車,時常在外做一些各種各類的糧食生意。因其為人溫和厚道,做買賣公平而又善于經(jīng)營,攢了些錢財后便在南城門外,堂子巷里開了張記“同興糧行”。又因其一直打著童叟無欺,誠信待客的宗旨,買賣是越做越大,所開糧行更是名震一時。“同興糧行”因買賣大,生意好,當時行內雇用的賬房先生、驗糧師傅、過斗、過斛(早年的一種稱糧計量器具)的伙計和打雜做飯的幫工就有十幾人(一般糧行只雇用五六人)!
外婆還回憶說;“當年糧行里驗糧的師傅們,每人手里都有一把“密寶扇”!懊軐毶取钡恼疵婵偣灿薪偈畟不同形狀的符號,這些不同形狀的符號,也就相應的用來判斷每戶人家糧食品質的好壞,所以這些不同形狀的符號所代表著的含義,也就只有他們自己才會知道。糧行和其它的行業(yè)一樣,也都有著屬于自己行業(yè)內的術語,糧行里對貨幣的數(shù)字與糧食的斤重統(tǒng)稱為;幺(壹)、賈(貳)、斜(叁)、正(肆)、叉(伍)、文(陸)、戌(柒)、安(捌)、壟(玖)、未(拾)。”
每日,當糧行開早市收購糧食時,糧行外就會堆滿了收糧販子們從各地方買來的多個品種的糧食前來販賣。此時糧行里的伙計們,有的忙著鑒定糧食品質的好壞,有的忙著過斗過斛,還有的忙著及時的將賬價報給賬房。帳房里的管賬先生不但要眼勤、手快、記憶好,還要具備著有一手打的既快又準的好算盤,以便準確的將錢付到每一位糧販子的手中。此時的糧行內,糧販子和伙計的爭論聲;糧食進囤時相互發(fā)出的撞擊聲;伙計們過斗、過斛時特有的吆喝聲;和著帳房內傳出的清脆而又富有節(jié)奏感的算盤敲打聲;再伴上糧販子因賣了好價錢,高興而又滿意的憨笑聲;這一幕幕、一聲聲、自然地匯聚在一起,簡直就像是正在奏響著一部無需創(chuàng)作的大型“交響樂”!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歲月的流逝,一個嶄新的民主國家成立了。新中國成立后,“同興糧行”和巷里的各家商鋪,也都隨著全國其它的私人業(yè)主一樣,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一起并入了公私合營的行列。現(xiàn)如今的堂子巷,早已經(jīng)失去了往日的繁華景象,巷西也正在新建國家水利項目節(jié)制閘工程。但是巷內那曾經(jīng)繁榮昌盛的景象,卻能真真實實地反映出我們的祖輩們付出了許多勤勞與智慧。正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勤付出,我們淮安人世世代代永遠都會銘記著,昔日曾歷盡風雨的古城墻邊上,那條黃麻條石鋪墊的老巷內曾經(jīng)的輝煌,它會伴隨著我們的記憶與淮安的人文歷史,直至永遠、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