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淮樓是名城淮安的一座地標性建筑。她不僅為世人矚目,也深深留在偉人周恩來的記憶里。無論是他會見家鄉(xiāng)“父母官”,還是在飛機上眺望淮安,他都說到了淮安的“鼓樓”。
筆者是土生土長的淮安人,70多年了,一直沒離開過淮安,因此可以說是看著“鼓樓”長大的,也是望著鼓樓到老的。
據志書載,鎮(zhèn)淮樓上原置有銅壺刻漏,是為了記時報更的。到了近現代,她的作用才有所轉移,主要是專職報警。戰(zhàn)爭年代,如日本侵略者未占淮城前以及國民黨軍1946年打進淮安城前,都曾派飛機轟炸淮安的東門大街、南門大街等地。舊時沒有現代化的通訊聯絡,鎮(zhèn)淮樓是城內最高建筑,她又雄踞于城市中心。這樣,人們登樓瞭望,容易發(fā)現敵機,并隨即報警。同時,如果發(fā)生火警,也要以最快速度、最短時間通知水龍局前往救火,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鎮(zhèn)淮樓這一制高點就派上了用場。所以,當年鎮(zhèn)淮樓的頂層屋上邊是懸有一口大鐘并建有掛鐘的鐘架的。如果有飛機來襲或發(fā)生火災,就敲鐘報警。淮安共有四個城門,剛好用鐘聲來表示四個門的位置和大概方向。即“一東二西,三南四北”。如果鐘敲一下,就告訴人們敵機或火警發(fā)生在東門一帶,其他各門類推。
鎮(zhèn)淮樓頂的大鐘直到1959年縣政府為迎接國慶十周年對鎮(zhèn)淮樓進行大修時才被拆掉。那次重修時為了保持原來樓頂有鐘架的高度,還相應的提高了建筑高度,使之與原高度相等。
我記得鎮(zhèn)淮樓的建筑原來是和周圍街道聯系在一起的。從樓底拱形門到漕運總督府門前是一條很短的中長街,上樓也只有一個內樓梯,不是現在四面皆可登樓的;_上的建筑都是木隔扇,不是磚墻,現在的樣子也是1959年那次搞的。由于建筑高度,周圍環(huán)境和用料等都改變了,還曾因此被省政府“開除”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資格,直到前幾年才重新獲得批復。
鎮(zhèn)淮樓,你是淮安人心中的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