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福利入口在线观看,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国产视频1区2区3区

首頁 > 淮史百科 > 府城研究 > 淮安城今昔

淮安城今昔

2014/11/20 11:23:24    作者:毛鼎來    閱讀:5144    評論:0

  淮安城是古代運河線上的一座重要城市、軍事重地。經(jīng)過歷代的修葺,淮安城形成了其獨特的城市結構,一度有“鐵打的淮城”之謂。明《永樂大典》的主纂、大詩人姚廣孝曾寫詩贊之為:“襟吳帶楚客多游,壯麗東南第一州”,可見淮安城地埋位置的重要和造型之壯美。
  (一)
  古代淮城的形成,得從吳王夫差說起。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吳王夫差統(tǒng)兵伐齊,為解決運兵屯餉的問題,從邗城起引長江水,出射陽湖后向西北折向淮濱,止末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邗溝。因“溝水高,淮水低”,因而舟船至末口無法入淮。于是夫差命士卒“筑堰于北辰”①車壩入淮。后過往客商南來北往,均在此盤壩入淮,使得當?shù)氐慕?jīng)濟、人口、市容得到逐步的發(fā)展。到了秦漢之際,此處已形成為一個大邑。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射陽縣,當時淮安縣的前身山陽縣(包括北辰堰)為其境內的一個大鎮(zhèn)。東晉時始分立山陽郡,山陽縣與射陽縣并立。晉哀帝隆和二年(363)十二月庾希鎮(zhèn)山陽②,可見當時山陽已是一座城了。東晉義熙二年(406)諸葛長民從青州調任來鎮(zhèn)守山陽’,曾曰:“此蕃十載,釁故相襲,城池崩毀,不聞雞犬,抄掠滋甚,乃還鎮(zhèn)京口”③,可見在這之前,山陽就已是一個城池了。東晉義熙七年(411)設山陽郡時,此處就成為山陽郡、縣的治所了。后射陽縣被廢,山陽便兼有其境。
  隋唐時期,改變了山陽郡的建制,把郡改為州。隋開皇十二年(592)“置楚州”,唐武德八年(625)再次定名楚州④。唐上元二年(675)對楚州城進行了一次修葺,又于唐大中十四年(860)進行了局部維修,重修南門,包以磚壁,并建城樓,御史中丞李茍為此撰寫了“修楚州城南門記”⑤。大詩人自居易在《贈楚州郭使君》一詩中描繪了當時淮安城的狀況:“淮水東南第一州,山圍雉堞月當樓。黃金印綬懸腰底,白雪歌詩落筆頭。笑看兒童騎竹馬,醉攜賓客上仙舟。當家美事推身上,何啻林宗與細候!敝刑茣r期的詩人,淮安人趙嘏在其《憶山陽》詩中亦描繪了自己的居宅所在,和當時淮城的優(yōu)美景色:“家在枚皋舊宅邊,竹軒晴與楚陂連,芰荷香繞垂鞭袖,楊柳風橫弄笛船,城凝十洲煙島路,寺臨千頃夕陽川,可憐時節(jié)堪歸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到了宋代,因“宋金交爭,此為重鎮(zhèn)”⑥,對楚州城的營建較以前就重視多了。北宋大詩人、淮安人張耒(字文潛,號柯山)在《楚城曉望》一詩中曾描繪了當時淮城的景象:“鼓角凌虛雉堞牢,晚天如鑒絕秋毫,山川搖落霜華重,風日清明雁字高”。但由于南宋封建王朝的腐敗,國力日衰,這時,楚州水利失修,土地荒蕪,連年歉收,人民處在水火之中,當時的楚州城也就顯得十分孤寂荒涼。此時郡守“吳曦與都統(tǒng)劉超合謀,欲徹城移他所”。通判李大性(字伯和,四會人,孝宗朝通判楚州)謂“楚城實晉……所筑,最堅,奈何以脆薄易堅厚乎,力持不可,城得不移”⑦。守臣陳敏(字元公,石城人,宋孝宗乾道年間以武鋒軍都統(tǒng)制兼知楚州)言:“楚州為南北襟喉,(宋金)彼此必爭之地,長淮二千余里,河道通北方者五,清汴渦潁蔡是也,通南方以入江者,惟楚州運河耳,北入舟襤自五河而下,將謀渡江非得楚州運河無緣得達”,“今欲守其地,宜先修楚州城池!庇枋撬麑⒊莩恰爸丶有掭荨,于土城內外抹上石灰,加以保護,“北使過,觀其雉堞堅新,號銀鑄城”。由于宋時楚州城為土筑,因而于“嘉定初復圯”⑧。嘉定九年(1216)郡守應純之(永慶人)和郡守趙仲兩次對城池進行“填塞洼坎,浚池,泄水”,從而使得“城益完固”⑨。
  到了元代,對淮城的修葺,則表現(xiàn)為十分松懈,使得淮安城呈現(xiàn)出一種破敗荒蕪的景象,元代詩人吳師道在《中秋泊淮安望張仲平舉助教不至》一詩中寫道:“中秋淮浦月,誰共好開懷?看月坐復坐,可人來不來,獨謠慚短思,多病負深懷;夢見蕪城路,吹簫擁醉回。”由于淮城的荒蕪,詩人也觸景生情了。只是到了元至正年間,“江淮兵亂”,守臣才“因土城之舊,稍加補筑、防守”⑩。因舊城的殘破,元末將領張士誠的部將史文炳鎮(zhèn)守淮城時,于“舊城一里許”另建了新城。這是因為:一、舊城毀掉重建,工程量大;將舊城徹底修葺,工程亦很艱巨。建新城,堅固易守。二、元代在北京建大都為首都,為了漕運南方的貢賦米糧,曾疏通了南北大運河。當時的運河是經(jīng)舊城北面的北辰堰之末口,盤五壩北接淮河,使得當時北辰堰一帶工商業(yè)者和南來北往的客商集聚,市井繁榮。因此,史文炳“在舊城北里許”,“筑土城臨淮”⑾,這就是新城。
  明請時期是我國封建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封建專制主義統(tǒng)治空前強化的時期,也是我國古代城市空前發(fā)展的時期。由于淮安東臨黃海,西接江淮平原,北有淮泗兩條大河,西南有白馬湖,東南有射陽湖,古邗溝(大運河)臨城而過,境內雖沒有高山峻嶺,卻能控制南北交通和東西往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此,明清時期在淮安設立了漕運督院,統(tǒng)管全國的漕運。所以,淮安的歷任郡守都非常重視對淮城的建造,多次進行了改造和擴建。明初對淮安舊城進行了“增修,包以磚壁,周置樓櫓”⑿,正德十三年(1518)漕撫叢蘭(字廷秀,文登人,進士)和知府薛鎏(魏縣人,進士)重新對淮城進行了修繕。隆慶年間(1567-1572)漕撫王宗沐(字新浦,臨海人,進士)建西門城樓,“額曰望遠”。萬歷三十三年(1605)“倭亂,邊海戒嚴”,為防倭寇,府事推官曹于汴(字真子,安邑人,進士)“添建敵臺四座”⒀。崇楨年間漕撫朱大典(字未孩,金華人)遍修三城。清代康熙初漕督林起龍(字北海,大興人,進士)“修繕城池,增治樓櫓”⒁。漕督邵甘、董訥又分別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重建了西門城樓和南門城樓。乾隆六年(1736)由督撫題準,一次就“發(fā)銀四千余兩,飭(山陽)知縣沈光增(秀水人)承修”⒂。乾隆九年(1744)山陽知縣金秉祚(字琢章,號漳山,鍾祥人)“清帑修理三城墻垣”,“于各門添兵堡營房”。道光年間漕督周天爵(東阿人,進士)“建西、南二城樓”,“新建炮臺二,重建過街樓四”,“及東、北二城樓”,并增建了“北城圈”。咸豐、同治年間又加以修補,并于“東城建敵樓一所”⒃,同治十二年(1873)漕督文彬又重建了西門樓,對舊城進行了封建社會的最后一次修繕。
  新城為元末史文炳守淮時所筑,原為土城,明洪武十年(1377)指揮時禹“取寶應廢城磚石筑之”。永樂二十一年(1423)又進行了“增筑,門上建樓”。正德二年(1507)總兵郭韋宏(合肥人)、隆慶五年(1571)知府陳文燭分別對新城加以修葺。萬歷二十三年(1595)府事推官曹于汴又“添設敵臺四座”。清乾隆十一年(1746)督撫題準一次就“發(fā)帑銀二萬五千七百余兩”,由山陽知縣金秉柞“承修,里墻戧土,加幫寬厚”,修好了新城,“亦舊城輔車之助也”⒄。
  新舊二城之間,“本為運道”,“皆昔糧船屯集之所”⒅,因黃河北涉,運道改由城西,此處逐漸淤塞,多為湖泊之地。明嘉靖年間,日本海盜猖獗,兩次侵擾淮安。嘉靖三十九年(1560)“漕運都御史章煥(吳縣人)奏準建造”⒆,由“舊城東北隅接新城東南隅”,由“舊城西北隅接新城西南隅”⒇,聯(lián)貫了新舊二城,這就是聯(lián)城,俗稱夾城。萬歷二十一年(1593)倭寇屢犯,漕撫李戴(字仁夫,延津人,進士)將聯(lián)城“加高厚”。二十三年(1595)府事推官曹于汴又“添設敵臺四座”[21]清乾隆九年(1744)督撫題準“發(fā)銀六千八百余兩”,由知縣金秉祚承修。明萬歷己酉年(1609)舉人張?zhí)┆?一作蓮燭)在《遠心園懷古》一詩中寫出了當時聯(lián)城的景象。詩曰:“東北隅通萬斛舟,居人鱗集紙房頭。筑城改運成荒圃,辟地為園得倚樓。伍祖祠聯(lián)水月寺,射陽湖接菊花溝。無邊陳跡俱難問,惟有聽鸝載酒游!
  聯(lián)城的建造,使得淮安的舊城、新城、聯(lián)城連為一體,這種三城并列的格局在我國建城史上是不多的;窗渤墙ㄔ烊绱艘(guī)模,歷經(jīng)數(shù)代,建城所用的城磚也屬于各個不同的朝代,共達七十余種,至此,古代淮城的規(guī)模也就達到了它發(fā)展史上的頂峰。
  (二)
  邗溝及隋代大運河的開鑿,使淮安成為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地和控制江淮平原的軍事重鎮(zhèn)。清代愛新覺羅弘歷(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多次經(jīng)過淮安,寫了許多描寫淮安的詩篇,他在詩中寫道:“漢淮陰是晉山陽”,“始營猷憶晉,重筑更傳張,濱運接南北,臨淮謹御防”;“郡城臨清淮,蜿蜓聳堞雉。土堤與城齊,一線柬流水”;“南北咽喉扼,城郭不可改”。道明淮城的狀況和地理位置的重要。
  歷史上的淮安城,由老城、新城,通過夾城聯(lián)結而成,三城并聯(lián),構造獨特。三城周總長約17華里,折合公里計算,淮安城內的面積約四平方公里。
  老城“周長十一里,高三十尺”,原有城門五座!皷|曰觀風,南曰迎遠,西曰望云,北曰朝宗”,在西門稍北一些“舊有門曰清風,元兵渡淮時,守臣孫虎臣塞之”[22],后來東城門更名曰瞻岱門,南城門更名曰迎薰門,西城門更名曰慶成門、北城門更名曰承恩門。四城門匾額皆為清代書法家周木齋(1785-1847)所書!八拈T皆有子城”,旨在加強城門的防御能力,“城上大樓四痤,角樓三座,窩鋪五十三座,雉堞二千九百六十垛”。
  老城內街道坊巷的布局是中國封建時代城市街道坊巷布局的標準格式。明清時期,漕運督院在淮城的正中心,以顯示封建體制的尊榮,在它的門前是一條從青龍橋至西長街的東西大街,叫漕院前街,后來西段名為響鋪街,東段名為院東街,現(xiàn)名為鎮(zhèn)淮樓東、西路。接漕部前街西頭從西長街往西至西門為西門街。東門街,則是自東門而西經(jīng)過淮安府衙門前直抵西城墻的東西大街,現(xiàn)名為東門大街?h前街,在山陽縣衙前,東自東長街,西至城隅,現(xiàn)名為縣東街和縣西街。中長街,自南門至北門貫穿全城,它的南端自南門穿過譙樓(鎮(zhèn)淮樓)直至漕運督院門前,就是現(xiàn)今的南門大街;中段自漕運督院稍西向北為上坂街;北端自上坂街北的府市口直至北門稱北門大街,現(xiàn)今直至新城的禮字壩,均名為北門大街。在中長街的東西兩側,又辟兩條南北干道,稱為東長街和西長街。這樣南北三條,東西三條干道,把淮安舊城分成了棋盤格式的街道布局,這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tǒng)治對城市發(fā)展的特殊影響的具體表現(xiàn)。
  新城周長“七里零二十丈,高二丈八尺,東西徑三百二十六丈,南北三百三十四丈”,有城門五座,“東曰望洋,西曰覽遠,南曰迎薰,北曰洪極,門各有樓”,在大北門的西邊有小北門,叫戴辰門,東西有子城,有角樓四座,“窩鋪四十八座、雉堞千二百垛”。聯(lián)城在新舊二城之間,“東長二百五十六丈三尺”,“西長二百二十五丈五尺”,“城高一丈四五尺不等,后加高六七尺,加厚四五尺,城樓大小四座”,東南城門曰天衙門,東北城門曰阜成門,久塞,西南城門曰天成門,西北城門亦曰天衢門,“雉堞六百二十垛”[23]。
  三城共有水關九處,舊城有三處,西水關在西門南面,現(xiàn)名為磯心閘,“舊通舟楫,可達西湖(即管家湖)”,自咀代嘉靖年間,“運道改由城西,始即其處建響水閘,引運水入城”。舊城北水關在北門稍西處,可通小舟。舊有石槽五層,可以下板,以防水患和盜賊。在舊城東南隅的水關叫巽關,明天啟年間知府宋祖舜(東平人,進士)采士民公議開鑿,“引寶帶河水入城,明末堵閉”。后在清代雍正四年(1726)漕院張大有(邰陽人,進士)始行開放,新城水關有二處,北水關即古末口,“自北辰堰筑而末口變?yōu)槭l,自新城筑而石閘變?yōu)楸彼P”@;新城南門西面為南水關。聯(lián)城舊有水關四個,其東南水關亦曰巽關,在清同治以前就已塞了。
  淮城城內的河渠舊有兩條,一條叫市河,一條叫文渠,現(xiàn)今通稱為文渠,是貫串舊城、聯(lián)城、新城的城內河流。原分別由響水閘(舊西水關)引運河水入城和由舊城巽關引寶帶河水入城,F(xiàn)只是由西水關礬心閘(響水閘、雞心閘)引運河水入城,分別出舊城北水關,由聯(lián)城入新城,出新城而后東入澗河;出巽關經(jīng)龍光閘也入澗河。
  水關和河渠在淮安城市發(fā)展史上曾起著重大的作用,它引運河水,流貫城內四方,使三城可以“內外通舟,泄三城水”。因此被稱為“一郡風氣,血脈所關”[25]。
  (三)
  在群雄逐鹿的動亂時代,淮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這些都和淮安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城市結構分不開。
  淮安城三城并列,構造獨特,除有堅固的城墻外,還因為它有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闯俏挥谥行模芡捅鴥Z,便于長期堅守,在淮城的外圍不僅有寬深的護城濠河、高聳的護城崗,而且又在河下、河北、下關、龍光閣、運河東堤等處筑有圍砦,因此淮城堅不可摧。
  三城總濠于明代始建。明以前舊城是以自然河流、湖泊和運河作為城濠。明洪武以前,淮城“北枕黃河,西憑湖水,運河自南而東而北行于新舊二城之間,故黃、湖、運皆城壕也”[26]。后來由于新城和聯(lián)城的興建,三城聯(lián)為一體了,舊城東北和新城北面沒有城濠,于是在明萬歷年間“重加開!背菛|北濠河。明崇禎四年(1631)漕撫李待問(字葵孺,南海人)牽頭由“道府而下”各級官府“醵金助役”,共用銀二千三百余兩,“浚舊城東門外濠河”,“開新城北門外濠河”,“三城水勢,始得環(huán)繞”[27]。三城濠河“總長兩千四百四十二丈五尺,口闊四丈,底寬一丈五尺,深一丈二尺,共設吊橋三座”[28]。這條城壕在明清兩代始終發(fā)揮著護城的重要作用。
  明清兩代,除了沿城周圍挑浚濠河外,又在舊城“東南數(shù)十步”,“迤邐而北”修造了護城長堤,史稱“護城崗”。從明朝隆慶年間漕撫王宗汴(字新甫,臨海人)“因此地勢本高,加筑長堤護城”[29],到清朝道光年間,多次重修,“以防淮黃泛濫”。明崇禎二年(1636)漕撫朱大典又在南門護城崗上“建龍光閣”,以壯文峰,其門西向,與西北文通塔相應。由于護城崗對淮城起著保護作用,從明清兩代,直到民國年間還有人記頌它的歷史功績:“曲曲護城崗,淮黃水患防,逶迤南北亙,杰閣鎮(zhèn)龍光”[30]。
  據(jù)同治《重修山陽縣志》、《詠淮紀略》記載,為了加強淮城的防御能力,在新城初建時,在新城東門外開挖了一條藏軍洞,“從地下直達柳浦灣,去城三十里”。以備戰(zhàn)時藏軍之用,出其不意打擊敵人。圍砦則為“并小村為大村,筑壘距守”,“憑險筑砦”。在淮城周圍的圍砦有:一是“西門外長圍”,“筑于運河東堤,南起下一鋪(今城南糧庫附近),北至北角樓”;二是新城東北角,“城東下關圍”;三是“舊城南環(huán)龍光閣”[31],城東南門圍;四是河北圍(在今板閘鎮(zhèn)河北居委會和河北村);五是河下圍(在今淮城鎮(zhèn)河下居委會)。傳說城里與圍砦之間有暗溝相通,可以秘密運動兵力,打擊敵人。將領們在城中可綜觀形勢,指揮作戰(zhàn)。當敵攻打圍砦時,主城可以支援圍砦,當敵進攻主城時,外圍砦可以阻擊,相互依托,既有靈活性,又具有機動性,能仲能縮,亦張亦弛,加之城外四周有河湖障礙,因此淮城堅不可摧,享有“鐵打的淮城”之美譽。
  (四)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武器也越來越精良,古老的城墻逐步失去了它在戰(zhàn)爭中的優(yōu)勢,政府不再重視對城池的營修,特別隨著戰(zhàn)亂不斷,淮安三城屢遭戰(zhàn)火毀壞,至新中國成立時已殘破不堪了。建國初期,由于未能重視對城墻的保護,群眾隨意挖土取磚。五十年代中后期,淮城在城墻基上建造環(huán)城馬路,遂將殘破的城墻盡行拆毀,雄峙數(shù)代的淮安三城城墻終于不復存在,僅剩巽關向北至小校場一段約三百米拆去城磚的城墻。一九八二年,為保護淮安的歷史文化古跡,淮安縣人民政府專門發(fā)布了“關于保護古城墻遺址的布告”,重點加強了對這一段古城墻遺址的保護,現(xiàn)此處城墻為“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一九八七年十月淮安被國務院公布為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以來,淮安市政府在整個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中注意處理好“發(fā)展生產(chǎn)特別是工業(yè)生產(chǎn)和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關系”;“舊城改造使之逐步現(xiàn)代化和保護古城特色風貌的關系”;“發(fā)展旅游事業(yè)和保護文物古跡、名勝景觀的關系”,收效甚好;窗踩嗣褚蚤_拓進取精神,辛勤勞動,加速建設富裕文明的“淮上江南”。十多年來,整修、拓寬了南門大街(原中長街南端)、鎮(zhèn)淮樓東、西路(原漕院前街)、東長街、西長街、東門大街、北門大街(原中長街北端)直至禮字壩,興建了永懷路、友誼路,街道兩旁均種植了行道樹,城內大部分街巷均鋪筑了水泥路面,保留、整修了河下古老的石板街,修建了西長街北段(土地祠口向北)、友誼路為仿古衡道,修復了勺湖園、蕭湖園、文通塔、吳承慝故居、劉鸚故居、韓侯祠、胯下橋、梁紅玉祠、關天培祠等眾多的文物古跡,整修了周恩來總理故居,興建了周恩來紀念館。淮安的城市面貌已煥然一新,街道整潔繁華,園林鳥語花香,古跡更加迷人,F(xiàn)淮安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個——周恩來故居;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五個——青蓮崗文化遺址、金天德大銅鐘、關天培祠墓、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文通塔;淮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六個;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三十六個。
  現(xiàn)今的淮安真是人美、景美、城市美,淮安百萬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帶領下,認真學習周恩來同志的高貴品質,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新淮安而努力;窗矊⒆兊酶游拿鞲辉、絢麗多彩。
  注:
  [1][6][19]:明天啟《淮安府志》。
  [2]:見《水經(jīng)注》。
  [3]:見《南齊書·地理志》。
  [4]:見《熏修山陽縣志》卷一。[5][8][10][11][12][15][16][17][18][20][21][22][23][24][26][27][31]:見《重修山陽縣志)卷二。
  [7][9][13]:見《重修山陽縣志》卷五。
  [14]:見《重修山陽縣志》卷六。
  [25]:見《乾隆山陽縣志》。
  [28]:見《淮安市志》第一編。
  [29]:見《重修山陽縣志》卷十九。
  [30]:見《詠淮紀略》。
End全文結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
网站地图琼icp备830166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