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福利入口在线观看,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国产视频1区2区3区

首頁 > 淮史百科 > 地方文化 > 明清時期京杭運河沿線區(qū)域的水神崇拜

明清時期京杭運河沿線區(qū)域的水神崇拜

2014/11/15 21:01:01    作者:胡夢飛    閱讀:3513    評論:0

  京杭大運河作為溝通我國南北地區(qū)的交通大動脈,在促進沿線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南北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同時,繁忙的漕運和頻繁的河工對沿線區(qū)域民間尊崇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由于運河的流經(jīng),導致了水神信仰的盛行。水神信仰不但種類眾多,而且分布地域廣泛,祭祀各種水神的廟宇和祠堂遍布運河沿線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
  在眾多的水神中,最有代表性的莫過于對黃河河神和漕運保護神金龍四大王的祭祀和崇拜。金龍四大王名謝緒,浙江錢塘縣北孝女里(今浙江杭州良渚鎮(zhèn)安溪)人,隱居在安溪下溪灣。因其排行第四,讀書于金龍山,故稱金龍四大王。南宋亡,赴水死。明太祖征戰(zhàn)呂梁洪時,據(jù)說謝緒的英靈曾騎白馬率潮水助陣,遂被封為水神。因其具有護漕、捍患的功能,多顯靈于漕運和河工危難之時,故不斷得到明清官方的加封。景泰七年(1456年),明朝政府采納左都御史徐有貞的建議,建金龍四大王祠于沙灣。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派兵部侍郎萬恭前往魚臺致祭,正式敕封河神謝緒為“金龍四大王”。天啟六年(1626年),冊封為“護國濟運金龍四大王”。清朝建立后,繼承明朝的傳統(tǒng),將官方和民間對金龍四大王的崇祀推至頂峰。從清順治三年(1645年)開始,清朝歷代皇帝不斷給金龍四大王敕加封號。至光緒五年(1879年),金龍四大王最后的封號為“顯佑通濟昭靈效順廣利安民惠孚普運護國孚澤綏疆敷仁?蒂濕葱\靈感輔化襄猷溥靖德庇錫佑國濟金龍四大王”,共44字之多。
  明清國家和地方官員的倡導和推動,漕軍、水手、船工、漁民、商人等社會群體祈禱和祭祀的需求,使得金龍四大王廟宇遍布京杭運河沿線區(qū)域各州縣的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有學者統(tǒng)計,明清時期京杭運河沿線區(qū)域有金龍四大王廟宇150余處之多。淮安下屬的清河縣因地處黃淮運交匯處,水患極為嚴重,所以彈丸之地居然有17座金龍四大王廟。揚州的江都、寶應、泰州、東臺等地也都有金龍四大王廟的分布。江都金龍四大王廟“在西門外文峰塔灣”。甘泉縣金龍四大王廟在東門外黃金壩西岸。泰州金龍四大王廟在北門外西壩口。東臺縣金龍四大王廟在縣治西門外海道口。民國《銅山縣志·建置考》記載,在當時的徐州銅山縣境內(nèi)金龍四大王廟就有三處:“一在北門外堤上,一在河東岸,一在房村!蓖巍端捱w縣志》記載宿遷縣金龍四大王廟:“在城西南,明知縣宋伯華建。康熙二十四年,總河靳輔改建于城西南堤上,有敕祭文!贝送,德州、臨清、東昌、兗州、嘉興、杭州等運河沿岸地區(qū)都有金龍四大王廟宇的分布。
  天妃,也稱天后、天后圣母,閩、粵、臺海一帶呼為媽祖,民間俗稱海神娘娘。這是我國沿海地區(qū)從南到北都崇信的一位女性神靈。天妃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人,相傳她不僅能保佑航海捕魚之人的平安,而且還兼有送子娘娘的職能。南宋紹興年間敕封她為靈惠夫人,后又晉封為靈惠妃。元代因倚重海運,故官方和民間都進一步尊崇此神,極其重視對此神的祭祀。明初鄭和下西洋,也極為重視對天妃的崇祀,永樂七年(1409年)加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加封其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雍正、乾隆、道光、咸豐年間先后10余次對其加封,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天后的封號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wèi)漕保泰振武綏疆嘉佑天后”,達64字之多。由此可見,明清官方對天妃的重視。
  淮安位于京杭大運河中段,明清時期的淮安是黃河、淮河、運河的交會處,為商旅必經(jīng)的咽喉要道。永樂年間京杭運河重新貫通后,淮安因其處于南北咽喉,成為重要的漕運樞紐。光緒《淮安府志》記載漕運興盛時的淮安:“秋夏之交,西南數(shù)省糧艘銜尾入境,皆停泊于城西運河,以待盤驗,車挽往來,百貨山列,河督開府清江浦,文武廳營星羅棋布,儼然一省會”。數(shù)量眾多的官員、漕軍、客商、船工、水手云集淮安,在淮安黃運沿岸建立起眾多祭祀各種水神的廟宇和祠堂,以滿足不同社會群體的祭祀要求,其中就有專門祭祀天妃的祠廟。
  同治《重修山陽縣志》記載當時山陽縣境內(nèi)的天后宮在:“城西南隅,宋嘉定間安撫使賈涉建,國朝康熙中漕督施世綸重修。又一廟在察院西,一在新城大北門內(nèi)!泵鞔窗哺翘戾鷱R稱靈慈宮,永樂年間內(nèi)閣大學士楊士奇在其《敕賜靈慈碑記》中記載:“永樂初,平江伯陳公瑄奉命率舟師,道海運北京,然道險所致無幾……遂作祠于淮之清江浦,以祀天妃之神,蓋公素所持敬者。凡淮人及四方公私之人有祈于祠下,亦皆響應。守臣以聞,賜祠額曰‘靈慈宮’,命有司歲有春秋祭祀!鼻搴涌h天妃廟叫惠濟祠,光緒《清河縣志》記載惠濟祠:“在運口,乾隆志云即天妃廟,在新莊閘口,明正德三年建。武宗南巡,駐蹕祠下。嘉靖初年,章圣皇太后水殿渡祠,賜黃香白金,額曰惠濟。雍正五年,敕賜天后圣母碧霞元君!鼻∈(1751年)二月,乾隆皇帝首次南巡,視察惠濟閘和高家堰石堤河工,并瞻謁惠濟祠,命重加煥飾。同年六月撰寫《御制重修惠濟祠碑文》,碑文曰:“清江浦之涘,神祠曰惠濟,鼎新于雍正二年,靈貺孔時,孚應若響,過祠下者,奠醴薦牢,靡敢弗肅。乾隆十有六年,朕巡省南服,瞻謁庭宇,敬惟神功庥佑,宜崇報享。命有司焉鳩工加煥飾焉!庇纱丝梢,正是由于淮安清口在明清治河理漕中的重要性,才使得清口惠濟祠得到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光緒《鹽城縣志》記載鹽城縣天后宮:“在北門外二里,舊志曰天妃廟,萬歷八年,知縣楊瑞云建,國朝乾隆六年重修。”明人胡希舜在其鹽城縣《重修天妃廟碑記》中記載:“天妃者,海神也,凡瀕?ひ兀探◤R崇祀之。其神最著靈異,郡邑之人有所祈禱于神者,皆應之如響!庇纱丝梢,天妃信仰在黃運沿岸民眾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明清時期的徐州因黃運交匯,河工頻繁,再加上福建商人在此活動,故天妃信仰也很盛行。同治《徐州府志》就記載徐州下轄的沛縣竟有天妃行宮十處之多:“一在縣治東關(guān)護城堤內(nèi),一在縣東五里射箭臺上,一在縣東十里,一在縣北三里呂母冢,一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劉八店集,一在夏鎮(zhèn)新河西岸,一在縣西南戚山北,一在縣東南十五里,一在縣東南三十里里仁集,一在縣北三十里廟道口!彼捱w縣天妃廟稱天后宮,民國《宿遷縣志》記載:“即福建會館,在新盛街!备=〞^里面奉祀天后,由此可見福建商人在明清時期天妃信仰傳播中的作用。
  晏公原本是江西地方性水神,明初因朝廷推崇而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的水神。職司平定風浪,保障江海行船,因而在東南沿海和江河湖泊沿岸地區(qū)信仰極為盛行!度淘戳魉焉翊笕酚涊d晏公的生平事跡:“公姓晏,名戌仔,江西臨江府人也。濃眉虬髯,面如黑漆,平生疾惡如探湯。人少有不善,必曰:‘晏公得無知乎?’其為人敬憚如此。大元初以人才應選入官,為文錦局堂長,因病歸,登舟即奄然而逝,從人斂具一如禮。未抵家,里人先見其揚騶導于曠野之間,衣冠如故,咸重稱之。月余以死至,且駭且愕,語見之日,即其死之日也。啟棺視之,一無所有,蓋尸解云。父老知其為神,立廟祀之。有靈顯于江河湖海,凡遇風波洶涌,商賈叩投所見,水途安妥,舟航穩(wěn)載,繩纜堅牢,風恬浪靜,所謀順遂也,皇明洪武初詔封顯應平浪侯!泵魅送跏啃栽谄洹稄V志繹》中記載:“江湖社伯到處有祀蕭公、晏公者,其神皆生于江右……晏公名戌仔,亦臨江府之清江鎮(zhèn)人也,濃眉、虬髯,面如黑漆,生而疾惡太甚,元初以人才應選,入為文錦局堂長,因疾歸,登舟遂奄然而逝,鄉(xiāng)人先見其騶從歸,一月訃至,開棺無所有,立廟祀之。亦云本朝封平浪侯!
  明清時期專門從事漕糧運輸?shù)能婈牨环Q為漕軍,漕軍不但要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有時還要面臨漕船沉溺、漕糧漂沒的風險。因晏公有保障行船安全的職能,故得到了眾多漕運官兵的崇奉?滴酢锻ㄖ葜尽酚涊d通州晏公廟在州東關(guān),明萬歷六年(1578年)建。臨清晏公廟有三處,一在會通河閘,一在新閘,一在南板閘。民國《阜寧縣新志》記載阜寧縣晏公廟在縣治射河南岸海墻頭,成化間,邑人劉盛與侄劉翰同建。道光《重修儀征縣志》記載儀征縣晏公廟在巡檢司西,洪武間,尚書單安仁建。道光《泰州志》記載泰州晏公廟有四處,一在千戶所,一在經(jīng)武橋,一在荻柴巷,一在北門外新橋。乾隆《鎮(zhèn)江府志》記載鎮(zhèn)江丹徒縣境內(nèi)晏公廟有三處,一在丹徒鎮(zhèn),明初敕封。一在江濱,一在小沙。嘉慶《直隸太倉州志》記載鎮(zhèn)洋縣晏公堂“在朝陽門內(nèi)之西,晏公不傳名氏,元時護漕,封平浪侯,漕運官軍立祠祈賽”。杭州晏公廟:“在武林門北夾城巷崇果寺內(nèi)……明洪武初改奉晏公,相傳為水神,故軍營漕運之所往往立廟。”
  水利人格神主要指的那些歷史上原本是人,但因治水或理漕有功,官方或民間通過敕加封號、修建祠廟、頒發(fā)匾額、定期祭祀等方式將其由人升格為神的人格化神靈。漕運和河工在當時可謂是關(guān)系國計民生的大事,繁忙的漕運和頻繁的河工也使得以祭祀治水名人和名臣為重要內(nèi)容的水利人格神信仰在運河沿線區(qū)域極為盛行。
  民國《銅山縣志·建置考》就記載了當時幾處祭祀治水名人和名臣的祠廟。如祭祀上古治水名人大禹的禹王廟:“一在呂梁上洪東岸,明時建,一在十八里屯,清嘉慶二十一年總河黎世序移建于苗家山,額書大王廟!奔漓朊鞔罉纺觊g漕運名臣陳瑄的陳恭襄公祠:“在縣城東水滸,明平江伯陳瑄治水有功,建祠祀之!边有祭祀明代呂梁洪工部分司主事費瑄的費公祠:“在呂梁洪下洪,明成化間工部主事費瑄督理洪事,有惠政,洪人立生祠,后登祀典!奔漓朊鞔偤优讼T呐斯簦骸霸诔潜彼氖锞成芥(zhèn),明嘉靖間總理河道潘希曾,有德政,民立祠祀之!
  在官方的敕封下,明清黃運沿岸地區(qū)還出現(xiàn)了眾多“大王”和“將軍”。這些生前多為河臣或河工,因為治水或護漕有功,在死后被官方敕封為“大王”或“將軍”,其中以黃大王(河南偃師人黃守才)、朱大王(河道總督朱之錫)、栗大王(河道總督栗毓美)、宋大王(明工部尚書宋禮)、白大王(老人白英)、陳九龍將軍、張將軍、柳將軍等最為有名。
  光緒《淮安府志》記載清河縣境內(nèi)有祭祀河南偃師人黃守才的黃大王廟,有祭祀河道總督栗毓美的栗大王廟,有祭祀宿遷人張襄的張將軍廟和祭祀?yún)⒈R順的盧將軍廟。民國《宿遷縣志》記載在當時的宿遷縣境內(nèi)有張將軍廟和鎮(zhèn)黃劉王廟,張將軍廟:“在治南十里小河口,神名襄,明宏(弘)治間行商至伍家營,為舟子所害,夜托夢于母,明日得其尸,告諸官,置舟子于法后,為河神,有功漕運,明時屢遣官祭,封以顯號。至國朝護漕有驗,加封護國護漕勇南王。”鎮(zhèn)黃劉王廟:“在西堤上,祀桃源劉真君,敕封靜水王,禱雨輒應,同治十三年重修!
  隨著晚清時期運河的淤塞和漕運的廢止,以前盛行于運河沿線區(qū)域的各種水神信仰逐漸消亡和沒落,其祠廟也大多湮廢無聞。以唯物、科學的觀點來看,水神信仰在現(xiàn)代社會也許沒有太大意義,但在當時卻對明清國家的治河理漕活動和沿岸民眾的生產(chǎn)生活產(chǎn)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隨著近年來京杭大運河申請世界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及社會各界對民俗文化的普遍重視,對其開展相關(guān)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水神信仰及其祠廟作為運河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定將在民俗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旅游資源開發(fā)中發(fā)揮更為顯著的作用。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
网站地图琼icp备830166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