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福利入口在线观看,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国产视频1区2区3区

首頁 > 淮史百科 > 府城研究 > 名城的蛻變:從楚州到淮安

名城的蛻變:從楚州到淮安

2024/10/11 21:51:36    作者:徐愛明    閱讀:477    評論:0

  作為地名,楚州曾經(jīng)被用了600年時間。其間,白居易稱之為“淮水東南第一州”;它也是《水滸傳》里宋江的魂歸之所,是關(guān)漢卿筆下“竇娥”的蒙冤之地。楚州后被淮安之名代替,但明清時期詩歌中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壯麗東南第一州”“楚州自古稱雄鎮(zhèn)”“江淮都會楚州城”“楚州英杰地”“楚州多賢名”“楚州自古多風(fēng)流”等詩句。從楚州到淮安,地名更迭變遷的背后,蘊含著的是歷史風(fēng)云和文化的傳承。
  隋唐時期的楚州
  東晉義熙七年(411)置山陽郡,治山陽縣。隋朝開皇元年,廢除山陽郡,改東平郡為淮陰郡,改壽張縣為淮陰縣,并為郡治,轄淮陰、淮安、山陽、左鄉(xiāng)四縣。隋文帝開皇元年(581),設(shè)總管鎮(zhèn)楚州。開皇三年十一月,廢淮陰郡。開皇十二年(591),置楚州,移治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區(qū)),轄山陽、淮陰、淮安、左鄉(xiāng)四縣。大業(yè)二年春正月,省楚州,淮安、淮陰并入山陽縣,廢左鄉(xiāng)縣。大業(yè)三年夏四月,揚州改為江都郡,山陽縣隸焉。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臧君相占據(jù)江都郡的山陽縣和安宜縣地,稱東楚州。
  唐朝武德四年(621),臧君相投降唐朝,置東楚州,治山陽縣。武德七年(624),再廢除。武德八年(625),裁西楚州,東楚州更名楚州,仍治山陽縣。乾封二年(667),又從山陽縣拆分出淮陰縣,轄境相當今江蘇省淮河以南,盱眙縣以東,寶應(yīng)縣、鹽城市以北地區(qū)。天寶、至德時曾改為淮陰郡。唐開元中,定天下州府為“四輔、六雄、十望、十緊”,“四輔”為京城四面之州郡,其余的雄州、望州、緊州的遴選都以城市的自然地理條件、人口及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作依據(jù)。楚州被列入十大緊州之一,《新唐書》記載曰“楚州淮陰郡,緊”。時楚州領(lǐng)縣有四:山陽(上縣)、鹽城(上縣)、寶應(yīng)(望縣)、淮陰(中縣)。
  唐代時,楚州是著名的近海港口城市,運河經(jīng)濟日益發(fā)達,商品貿(mào)易興旺,淮安千帆相接,四時不斷。楚州的新羅坊就是新羅商人聚居之地。開元寺、東岳廟、紫霄宮、宴花樓等處,都是文人學(xué)士雅集流連之所。楚州以其繁華,被白居易贊曰“淮水東南第一州”。
  五代十國與宋代楚州
  唐朝末年,天下攪亂,景福元年(892),楊行密奪取楚州,占有淮南之地,天子以楊行密為淮南節(jié)度使。天復(fù)二年(902),楊行密進封吳王,奠基吳國。同治《山陽縣志》云:“及景福元年,而楚州入?yún)!?37年,徐知誥篡吳后復(fù)姓更名改國號為南唐,楚州為南唐所得!妒畤呵铩な畤乩肀怼贩Q,吳、南唐所屬楚州領(lǐng)縣四:山陽、盱眙、淮陰、寶應(yīng)。原隸楚州之鹽城縣于升元元年(937)十一月改隸泰州,盱眙縣由泗州改隸楚州。
  此間,有個插曲,同治《山陽縣志》:

  后唐天成三年,升(楚)州為順化軍。遙領(lǐng)虛號,實不有其地。

  也就是928年,后唐宣布升楚州為順化軍,并以親王遙領(lǐng)。事實上是,后唐與吳國關(guān)系惡化,后唐欲直接統(tǒng)轄楚州,但后唐鞭長莫及,楚州依然是吳國的領(lǐng)地,沒有改稱,“順化軍節(jié)度”僅是虛號而已,毫無作用。
  南唐交泰元年(958)正月,亦即后周顯德五年正月,周世宗柴榮督兵淮南,親攻楚州。正月二十四日克楚州,守將張彥卿、鄭昭業(yè)等為國捐軀,其余士兵沒有一個活著投降的。憤怒之下,周世宗下令屠盡城中諸民,焚其室廬殆盡。此后,包括楚州在內(nèi)的淮南十四州均被劃為后周領(lǐng)土。
  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楚州納入北宋版圖。根據(jù)《宋史》記載,楚州等級屬緊州(七千戶以上為緊),為全國設(shè)市易務(wù)的22個城市之一。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降為團練州。楚州的地位自明道以后顯得更為重要:明道元年(1032)七月,詔淮南轉(zhuǎn)運使并治楚州;南宋建炎三年(1129),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zhèn)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zhèn)撫大使等均駐節(jié)楚州城。建炎四年(1130)五月,楚泗承州漣水軍鎮(zhèn)撫使趙立鎮(zhèn)守楚州。由于宋金以淮河為界,楚州成了南宋的邊關(guān)重鎮(zhèn)。紹興六年(1136),韓世宗以京東、淮東路宣撫制置使兼河北諸路招討使置司鎮(zhèn)楚州。后淮南東路鎮(zhèn)撫、都統(tǒng)、制置、安撫及轉(zhuǎn)運五司長期開府山陽(楚州州治),并設(shè)楚州團練使、兵馬鈐轄、兵馬都監(jiān)等武官,楚州成為南宋王朝抗金前哨,“郡居江北既嚴護于近畿,路出山東更掃清于小丑,兵衛(wèi)森羅既作淮壖之重鎮(zhèn),舟師畢集又居海道之要沖”。崇寧時期,楚州有78549戶,人口207202;貢品主要為苧布;轄有四縣:山陽為望縣,建炎間入于金,紹興元年收復(fù)。鹽城為上縣,有9個鹽場,建炎間入于金,紹興元年(1131)隸漣水,三年(1133),又來屬;搓帪橹锌h,紹興五年,廢為鎮(zhèn),六年(1136),復(fù)。嘉定七年(1223),徙治八里莊。寶應(yīng)為緊縣,寶慶三年(1227)升為寶應(yīng)州,而縣如故。
  淮安軍與淮安州
  《宋史·李全傳》曰:

  寶慶三年六月,朝廷以淮亂相仍,遣帥必斃,莫肯往來,始欲輕淮而重江,楚州不復(fù)建閫,就以其帥楊紹云兼制置,改楚州為淮安軍,命通判張國明權(quán)守,視之若羈縻州。

  “寶慶三年”即1227年,楚州“以逆全之亂降為淮安軍”,“不復(fù)建閫”!盎窗病币鉃椤耙阑窗簿印,后被演變?yōu)椤盎此矠憽。原楚州所轄寶?yīng)縣升寶應(yīng)州,鹽城、淮陰二縣改隸寶應(yīng)州;窗曹姷妮爩俜秶挥猩疥栆豢h。
  《宋史》卷三十二云:

  端平元年正月壬戍詔:以寶應(yīng)州依舊為寶應(yīng)縣,同鹽城縣隸淮安府。

  “端平元年”為1234年,“正月壬戍”為正月十五日,“淮安府”應(yīng)為“淮安州”,所以,淮安軍改稱淮安州的時間是端平元年(1234)正月中旬。淮安軍改稱淮安州的原因有二:一是紹定四年(1231)正月,李全陷死于揚州之新塘,其軍慘敗,淮安遂平。二是天興三年(1234)正月上旬末,金國滅亡。淮安州轄屬有淮安、寶應(yīng)、鹽城、淮陰四縣。
  南宋時期,金兵自高宗建炎三年(1129)至寧宗開禧二年(1206)這77年間,先后7次侵犯楚州,楚州陷入金兵之手短則約1個月,長則三五個月,最長達188天。金人7次侵犯楚州,均屬短暫掠奪行為,與建置演變關(guān)系不大。但同治《山陽縣志》卻云:“金正大三年,楚州王義深等以城降金,金改為平淮府!贝苏f當來自《金史·哀宗本紀》中的記載:

  正大三年十一月庚申,議與宋修好。戊辰,又議之。己巳,宋忠義軍夏全自楚州來歸,楚州王義深、張惠、范成進以城降,封四人為郡王。辛未,改楚州為平淮府,以夏全等來降,赦諸路從宋及淮楚官吏軍民并其家屬。

  根據(jù)史志記載綜合考訂:夏全降金的時間,是宋寶慶二年(1226)十一月,而非《白華傳》所云五月。張惠、范成進二總管縛知盱眙軍彭托降金的時間,是宋寶慶三年(金正大四年,1227)八月,而非《哀宗本紀》所云正大三年十一月。王義深謀殺李福及全妻的五人之一是在宋寶慶三年(金正大四年)十月,因李全回楚州為其兄、其妾、其子復(fù)仇才奔金的,而非與張、范同時。所謂“以城降金”者,其城乃盱眙軍城,既非楚州州城,又非楚州轄縣之城!督鹗贰ぐё诒炯o》所云“改楚州為平淮府”,既無道理,也無作用,因為當時楚州境土不屬金管。其所以急于如此宣布,只不過想利用夏全等人降金之機,欲占有楚州,并改其名,以鼓桃園敗軍士氣而已。

  淮安路與淮安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設(shè)淮東安撫司于山陽。次年,改為淮東總管府,時縣境設(shè)有山陽、淮安、淮陰、新城四縣。二十年,改總管府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縣,以淮南江北行省參政、樞密院都事、淮東道副使等兼任淮安軍政長官。
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占領(lǐng)淮河兩岸的大片地域。同年,置淮安府,領(lǐng)海、泗、安東三州,山陽、清河、沭陽、鹽城、桃源、贛榆、天長、盱眙八縣。旋又以泗州、盱眙、天長改隸鳳陽府;并降安東州為縣,仍隸淮安府,以邳州、睢寧、宿遷縣改隸淮安府。時淮安府共轄二州九縣。
  清初縣域與明代無異。雍正九年(1731),析淮安府山陽、鹽城二縣地置阜寧縣。雍正十年(1732),以廟灣鎮(zhèn)為阜寧縣治,并割馬邏、羊寨子等鄉(xiāng)鎮(zhèn),于是山陽縣東北境入阜寧縣。乾隆二十七年(1762),位于小清口的清河縣城壞,以山陽縣的清江浦鎮(zhèn)為清河縣治。同時,將清江浦周圍原屬山陽縣的10余鄉(xiāng)(包括王家營等地)分割給清河縣。此后,山陽縣境沒有什么改變。此間,山陽縣縣治“西至清河圓通庵界二十七里,又西至清河縣治三里。西南至盱眙周橋界西二十里,又西南至盱眙縣治六十里。南至寶應(yīng)黃浦閘界六十里,又南至寶應(yīng)縣治二十里。東南至鹽城金吾莊界八十里,又東南至阜寧縣治九十里。北至安東縣治六十里。西北至清河縣朱家溝界三十里。全境東西廣百有七里,南北袤百八十里!

  淮安縣與淮安市、楚州區(qū)與淮安區(qū)
  民國時期,淮安縣境與晚清山陽縣境大體相同。民國元年(1912),淮安府裁撤。1914年,山陽縣改稱淮安縣?谷諔(zhàn)爭時期,淮安縣分屬兩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quán):運西地區(qū)屬民國二十八年(1939)8月成立的淮寶縣抗日民主政府;運東地區(qū)屬同年10月成立的淮安縣抗日民主政府。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縣劃出,為蘇皖等五行政區(qū)直轄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縣。1948年12月,淮城第二次解放,與清江市合組成立兩淮市。1949年3月,裁兩淮市,淮城區(qū)仍屬淮安縣;4月,蘇北人民公署成立,淮安縣劃屬鹽城專區(qū)。
  新中國成立后,淮陰專區(qū)先屬蘇北行政區(qū),后屬江蘇省。1950年3月,淮寶縣裁撤,其部分轄地歸淮安。1954年8月,淮安縣由鹽城專區(qū)劃入淮陰專區(qū)。1963年,仁和、黃集、岔河劃歸洪澤縣。1983年3月,撤銷淮陰專區(qū),成立省轄淮陰市,淮安縣屬淮陰市。1983年9月,運西的黃碼、鹽河二鄉(xiāng)劃歸清浦區(qū)。至此,運西地區(qū)僅有南閘、三堡、范集、林集四鄉(xiāng)屬淮安。1988年2月,撤銷淮安縣,建立淮安市(縣級市)。
  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縣級淮安市撤市建區(qū),更名為楚州區(qū)。2002年6月,徐楊鄉(xiāng)劃歸淮安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2012年1月31日,淮安市楚州區(qū)更名為淮安市淮安區(qū)。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luò)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
网站地图琼icp备830166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