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不是淮陰,“淮安”不是淮安
2019/2/11 14:46:33 作者:祁宏 閱讀:6386 評論:條
如果要給淮安歷史知識出考題的話,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僑置和土斷雖不是重點,但難題、怪題一定出在這里。先說兩個足夠震撼的結論:“東晉、南北朝時期有260多年的時間里,今淮安大地上就沒有淮陰縣這個縣”,“東晉、南北朝時期在今淮安大地首次出現(xiàn)了淮安縣,但卻和今天的淮安沒有半毛錢關系”?傊梢院唵胃爬椤盎搓幉皇腔搓,淮安不是淮安”。
由于僑置制度存在,使得東晉、南北朝時期的淮安建制極為混亂,令很多研究淮安歷史的愛好者對此望而卻步。夾在兩漢之間王莽時期淮安建制也亂,然而王莽只統(tǒng)治了22年,東晉、南北朝時期卻長達近300年,因而這段時期又不得不重視。
西晉永嘉之亂導致了中華歷史上第一次人口大遷徙,北方中原地區(qū)由于“五胡亂華”人口紛紛南遷,據(jù)譚其驤先生估計東晉時期北方有八分之一強的人口南徙,南朝統(tǒng)治的人口中,有六分之一是北方的僑民。
今淮安因地處中間因而情況更加復雜,一方面淮安是北方民眾南徙重要通道,今山東、淮北等地的人們通過泗水、邗溝再渡江到江南地區(qū),今淮安境內(nèi)也有部分人群跟北方人群一起渡江。另一方面,部分北方人群將南遷的目的地就定在今淮安淮河以南區(qū)域內(nèi)。所以淮安既有人口遷出,又有人口遷入。
對于這種“千古未有之大變局”,東晉政府采取了僑置的處理方案。具體的來說就是設置特區(qū)。比如遷出的淮安人當時主要遷往到今常州、丹陽一帶。因此就在那里設立了臨淮郡,下轄淮陰、射陽、淮浦等縣。說是特區(qū),實際起初就是一種登記機構,并沒有一寸土地。遷徙到江南的淮安人在僑置郡縣登記后可以領僑民證,仍然保持原來的籍貫,不受當?shù)卣茌,可以享受免賦稅等特權。
東晉之初實行僑置制度,有現(xiàn)實的壓迫和理想動員兩方面因素,一方面北方很多豪門大族是成家族的南逃,一些豪門大族帶著他們的親屬、鄉(xiāng)黨、賓客和奴仆、佃戶一起逃難。他們到了一個新的地方,為了保持他們的名譽地位,顯示他們的存在,他們不愿意入當?shù)氐募,普通人家出于抱團取暖的需要也更愿意依附在原來郡縣大族身邊。脆弱的東晉王朝不得不考慮他們的利益。另一方面,打著北方郡縣的旗號也是維護華夏正統(tǒng)觀念,彰顯收復失地的決心。
今淮安境內(nèi)淮陰城當時曾作為僑置的豫州、青州、兗州刺史駐地,山陽城曾作為僑置的兗州、青州刺史駐地,盱眙城曾作為僑置兗州刺史駐地。州在當時是省級單位的名稱。豫州大致范圍為今河南省全境,青州為今山東省南部,兗州為今山東省西部、河北省南部的范圍。將僑置的省政府安排在淮安的這幾個城,說明當時這幾個地方的人多是通過淮安南下并且部分人就留在了淮安境內(nèi)。
東晉度過了政權初期的不穩(wěn)定,消除了北方政權的軍事威脅后,就開始著手解決僑置問題。僑民不納稅,不負責勞役,這是政府接受不了的。然而徹底取消僑置,又會得罪北方世家大族,動搖東晉統(tǒng)治的基礎,于是一種折中方案就被提了出來,即“土斷”。土斷就是改變那種只是設個臨時機構給僑民登記的方式,而是實實在在地割出一塊地來給北方來的僑居人群。讓他們由原來沒有一寸土地的僑置州(郡、縣),變成擁有實土的州(郡、縣),雖然給你的土地可能比你原先在北方的土地小很多,但還允許你用當年老家的縣名、郡名。作為交換條件,取消你不服勞役不交稅的特權。當然,對于那些已經(jīng)沒有號召力和凝聚力的僑置郡縣則直接取消,民入當?shù)貞艏?
我們看一個淮安境內(nèi)土斷的實例。齊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光祿大夫呂安國啟稱:“北兗州民戴尚伯六十人訴:‘舊壤幽隔,飄寓失所,今雖創(chuàng)置淮陰,而陽平一郡,州無實土,寄山陽境內(nèi)。竊見司、徐、青三州,悉皆新立,并有實郡。東平既是望邦,衣冠所系。希于山陽、盱眙二界間,割小戶置此郡,始招集荒落。使本壤族姓,有所歸依!紝|平郡既是此州本領,臣賤族桑梓,愿立此邦。見許!保ā赌淆R書•州郡志》)
這是官員呂安國為自己家鄉(xiāng)陽平郡爭取成為擁有實際土地郡的故事。他先以民意代表的口吻說,我們這些陽平人背井離鄉(xiāng)的生活在今山陽境內(nèi),到現(xiàn)在也沒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土地。我們原來的陽平郡可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大郡啊,期待陛下能在山陽、盱眙中間割一小塊土地給我們,讓我們這些漂泊在外的陽平人心有所依,情有所歸。呂安國又以自己口吻說,陽平郡本來就是兗州下面的,現(xiàn)在州有了,郡立起來歸到州下也很合理。臣是陽平人,陛下您看著辦;实圩匀灰o老臣面子,于是“見許”。在當時,以六十個人為代表的群眾意見就可以立一個郡了。
群眾們既然提出了申請肯定也早選好了地方,新成立的陽平郡郡治放在山陽縣境內(nèi)的石鰲城,很快領有泰清、永陽、安宜、豐國四縣。
敘述至此,我就可以回答為何“淮陰不是淮陰,淮安不是淮安了”。先回答“淮陰不是淮陰”。按照當時東晉政府的規(guī)定,只有“淪陷區(qū)”才能設立僑置郡縣,東晉初年北方大亂,今淮安一帶很多人跟著南逃,并很快在江南設立了僑置的臨淮郡及淮陰縣、射陽縣等。然而我們知道,后來淮河以南的淮陰縣、射陽縣等地并未淪陷。可一個王朝是不會允許有兩個淮陰縣存在的,與我們想象的不同,東晉政府保留的是江南僑置的淮陰縣,撤銷了原來淮陰縣。因此淮陰縣作為一個縣名從東晉初到隋開皇年間在淮安大地上消失了近300年,直到隋朝建立后才復名。原淮陰城成了壽張縣、淮恩縣的縣政府所在地。問題的復雜性在于當時以及后世的史書在敘述到這塊土地時還是習慣用“淮陰”“淮陰城”“淮陰鎮(zhèn)”等字眼,但這些都不是縣名。一度時期內(nèi),淮陰城里同時駐有已經(jīng)實土的北兗州、東平郡、壽張縣三級政府,但人民并不如以往慣例那樣稱這里為北兗州或東平或壽張,還是稱為“淮陰城”,這是東晉及南朝的特色,和后世很不一樣。
再說“淮安不是淮安”。中國大地上第一次把“淮安”作為地名的是北魏時期設在今湖北棗陽境內(nèi)西淮安郡,其次是南齊時期在今河南信陽境內(nèi)設的北淮安左郡和南淮安左郡。今淮安境內(nèi)第一次出現(xiàn)“淮安”源于南齊永明七年的那次土斷。那一年,割山陽、盱眙的一點土地成立北兗州,北兗州下有兩個郡,一個就是呂安國爭取的陽平郡,還有一個叫東平郡,這個東平郡轄有兩個縣,一個是壽張縣,一個就是淮安縣。壽張縣的土地和人民來源于“割山陽縣運河以西三百戶”;淮安縣土地和人民來源于“割盱眙破釜澗以東,淮陰鎮(zhèn)下流民戶一百戶”(地址在今洪澤區(qū)境內(nèi))。這里的“下流民戶”就是指從外地遷徙過來的流民?h名為什么叫淮安?應該是這些流民原來家鄉(xiāng)的名字。這個淮安縣只存在了十多年就并給壽張縣了,歷來不為史家所待見,乾隆《山陽縣志》云:“淮安之名始見于此,亦今之山陽縣地。然其縣極小,不久輒廢!
淮安稱謂在唐朝亦有延續(xù),如唐高祖李淵的弟弟李神通曾被封為淮安王,但這里的淮安還是指河南泌陽一帶也和今淮安無關。當代研究者一般以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升山陽縣為淮安軍,作為今淮安得名之始。
那么,為何不同的地區(qū)為何都以“淮安”冠名呢?大概是因為這些地區(qū)靠近淮河,淮水安瀾是大家心底共同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