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糕
2018/4/22 19:52:02 作者:駱洪賓 閱讀:12442 評論:條
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淮安蘇北灌溉總渠以南的鄉(xiāng)村,在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七八的日子里,家家戶戶有淌水糕的習(xí)俗。至于水糕這種食物的起源和歷史已無從考證,它又為何成為里下河地區(qū)的一種獨特的食物呢?我想不外乎兩點:一是富庶的里下河地區(qū),是優(yōu)質(zhì)稻米的產(chǎn)地,可就地取材。二是過新年時淌水糕,也寓意著年年登高的意思吧!不過,那時的水糕是為過年而做的食物,一年僅此一次,不外賣,只供自家人享用或作為一種禮品送給親戚朋友。
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水糕是一種遙不可及的食物,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它。所以,每年一進(jìn)臘月門,就翹首以待,企盼能吃到一塊又白、又甜、又香的水糕。
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的日子一過,奶奶就準(zhǔn)備做水糕了。她選用家里最好的粳稻米,大約五六十斤的樣子,用清冽甘甜的井水淘洗干凈,放在大竹匾里晾曬干。然后,用手推石磨磨成細(xì)米粉。印象中,總是奶奶掌磨,爺爺和父親兩人推磨。和面時,用一只敞口淺底的大瓦缸,放入米粉、事先發(fā)酵好的“窖頭”和綿白糖,倒入半開的熱水反復(fù)多次地用手?jǐn)嚢,和成濃稠稀糊狀為止。面和好后,面缸上覆蓋上一層紗布,用一床小棉被捂好,讓它保溫發(fā)酵一天一夜。奶奶說:“夜里能聽到面在發(fā)酵的聲音!
離大年三十晚上還有三天,奶奶決定今天淌水糕。一大早,奶奶把家里人都叫到一起,說道:“今天家里淌水糕,大家一起忙!彼心赣H燒鍋,父親上籠屜,爺爺切糕,她自己負(fù)責(zé)主要的工序——淌水糕。大鍋灶燒水快,約小半個時辰,一大鐵鍋的水就滾開了。這時,奶奶卷起袖子,系好圍裙,在直徑約兩尺的竹蒸籠上鋪上一層雪白干凈的濕紗布,用大銅勺將早已發(fā)酵好的米糊均勻地攤淌在蒸籠上。父親用雙手搬起蒸籠,放到大鐵鍋上,蓋上籠蓋子上鍋蒸。不久,鍋屋里就熱氣騰騰了起來,米糕清香酸甜的味道四處彌漫。約半小時,水糕就蒸熟了。父親把蒸籠搬下來,反倒在大桌子上,第一鍋水糕就蒸好了。接著,就蒸第二鍋。
出鍋時的水糕,雪白晶瑩,呈磨盤狀,約一寸厚。稍涼后,還有最后一段道工序,就是切割成形。這時,爺爺就大顯身手了。他用一塊長約一米、寬約五厘米的木板按在蒸好的水糕上,用快刀切成木板寬度的一個個長條,再斜切成大小一致的、約十厘米長的菱形狀。這時,水糕才能算真正做好了。
那時,我還小,圍著爺爺身邊轉(zhuǎn),急不可耐地嚷著要吃水糕。記得,爺爺總是把切割下來的糕邊子或不成形的糕頭子拿給我吃,成菱形狀的,都放進(jìn)大笆斗里去了。我也不懂水糕形狀的好孬,就知道它好吃,松軟而又香甜。水糕做好后,年就近了。奶奶會把一些水糕送給城里的親戚,大部分留下作為自家人過年時的食物。那時侯,農(nóng)村還比較貧困,過年時也會有要飯的人上門,奶奶就會拿上幾塊水糕給他。
年后不久,奶奶就會把過年吃剩下來的水糕放在竹匾里曬成水糕干。三四月份,如家里來了客人,在青菜湯鍋里打一個雞蛋癟子,放上兩塊水糕干稍微煮一下,盛上一大碗端上桌子用來待客,也別有一番好口味。
水糕,是鄉(xiāng)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我終生難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