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總理的外祖父萬青選,江西南昌人。自清咸豐十一年(1861)起任江蘇清河(今淮安市清江浦區(qū)及王家營一帶)知縣,直至在他逝世前的徐州運河同知任上,做官30余年。他的大部分任職時間是在淮安地區(qū),在任上,針對當時盜賊蜂起,兵匪災禍,民眾不得安寧的情況,他主持筑圩代城,保障一方平安。遭受天災的時候,他設廠施粥,賑濟災民。他將江南的養(yǎng)蠶種桑技術引進淮安,推動了蘇北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所以,在他逝世十余年后,當?shù)匕傩者念念不忘他的恩德,“邑人牒請大府醵貲,建祠祀之”。
《周恩來家世》一書中,記載了萬青選在淮安地區(qū)的任職情況,但沒有提到過他曾在江南任職。筆者業(yè)余進行譜牒研究,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的《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中,通過《蘇州府志》、《江寧府志》和《淮安府志》,意外查閱到萬青選還曾在蘇州地區(qū)的吳江、震澤和南京的江浦擔任過知縣職務。
《(光緒)吳江縣續(xù)志》記載,萬青選于同治十一年(1872)七月署任吳江縣知縣,同治十三年十月去任,同治年間吳江縣共有七任知縣,萬青選是第六任。
萬青選就任震澤知縣的時間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同治)蘇州府志》的記載,萬青選于同治二年十月十七至同治四年十一月廿五任震澤知縣。第二種是繆荃孫、馮煦所著《江蘇省通志稿》的說法,萬青選于光緒元年(1875)任震澤知縣。
關于萬青選光緒元年任南京江浦知縣,《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中的《江浦埤乘》有條目:“萬青選,字蘭谷,湖北江陵人,光緒元年由吏員任縣事邑”,同時又對他的政績作了一番介紹:“舊有科派馬草弊政,甫下車即申請裁草,勒石永禁,民德之。城內(nèi)河房溝久塞,兩岸民居半為沮洳,青選捐廉疏浚。時浦口興復同文書院,經(jīng)費苦絀,適有充公房基田畝洲產(chǎn)三頃,先后撥給為膏火資,通評立案,士林歌傾焉”。
萬青選任吳江縣知縣記載確切,沒有不同的說法,但他任震澤知縣和江浦知縣以及他任鹽城知縣的時間則有矛盾之處。
根據(jù)《(同治)蘇州府志》的記載,萬青選于同治二年十月至同治四年十一月任震澤知縣,然而,《(光緒)鹽城縣志》則記載著他于同期在鹽城知縣任上,顯然,他不可能同時擔任鹽城和震澤兩地的知縣。而按《江蘇省通志稿》的說法,萬青選是光緒元年擔任震澤縣知縣的,筆者認為這一種說法比較合理。吳江和震澤歷史上曾多次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解放以后,1953年蘇南行政公署撤消的時候還曾設置過震澤縣,縣人民政府駐地是現(xiàn)屬蘇州市吳中區(qū)的東山鎮(zhèn),到1959年震澤縣撤消,縣域分別并入?yún)强h和吳江縣,這才結束了震澤縣存在的歷史。在清同治年間,震澤縣治與吳江縣治同駐松陵鎮(zhèn)。萬青選出任吳江知縣應是在同治十一年至同治十三年,然后,光緒元年,他從吳江任上轉任震澤知縣,其實還是在原地辦公,似乎也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但這又與萬青選光緒元年任南京江浦知縣的時間相矛盾了。同在光緒元年,他怎么又能在震澤縣和江浦縣同時出任知縣呢?比較合理的解釋只能是,他在震澤任上時間非常短暫,這種情況是可能的,如萬青選在安東知縣任上只不過半年,就轉到清河縣去任知縣了。所以,萬青選很可能光緒元年年初由吳江知縣轉任震澤知縣,過后不久,又從震澤轉到江浦任職。萬青選在江浦知縣任上至少應該有一年多時間。光緒年間江浦共有二十三任知縣,萬青選是第二任。在這些知縣中,志書惟對萬青選作了政績介紹,可見他在其中是出類拔萃的。
以上是筆者的分析,筆者認為萬青選于光緒元年任震澤知縣是確定的,這一點,總理的侄女周秉宜老師在《有關萬青選史料的幾點新考》一文①中也認同《江蘇省通志稿》的說法。但我認為萬青選任江浦知縣還是有些疑問的,問題在于志書對江浦知縣萬青選的介紹把他的籍貫與字號都搞錯了。萬青選祖籍南昌,字泉甫,號少云(少筠、少),又號隨庵,但在不同的志書中,他的籍貫常常被搞錯,如《民國續(xù)纂清河縣志》、《光緒淮安府志》和《光緒鹽城縣志》中,他的籍貫記為南昌,《民國淮陰志征訪稿》和《光緒丙子清河縣志》記為宛平,《江浦埤乘》中又記為江陵。如果說,由于祖籍、本人出生地或遷徙地的不同,會出現(xiàn)對籍貫的不同記載,那么,把他的字號搞錯似乎沒有充分的理由。《江浦埤乘》的條目中,萬青選字蘭谷,這與他真實的字號不符,該書的條目上還記萬青選是“由吏員任縣事邑”,而他此時已有十多年任知縣的經(jīng)歷了,這也存在著疑問。那么,難道在光緒元年,分別有江陵和南昌的兩位萬青選在南京的江浦和蘇州的震澤任知縣嗎?作出這樣的推斷顯然很不合理,因為這種巧合的概率實在是非常之小,但在沒有看到確切資料以前,我們還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盡管當時的地方志是比較詳盡和權威的,但畢竟志書的內(nèi)容繁雜,難免有失誤和不實之處,如萬青選在震澤、鹽城和震澤、江浦任職時間上的不同記載,就給后人留下了困惑。對此,我們只能作一些合理的分析和推理,確切的結論還有待于找到進一步的依據(jù)。
萬青選淮安任職在前,中間有四五年調(diào)到江南任職,然后又回到淮安。在江南任官的經(jīng)歷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江南的富庶繁華、農(nóng)耕技術的先進、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繁榮,以及江南地區(qū)水網(wǎng)密布、水利和航運的完備和發(fā)達,促使他在回到蘇北以后作出規(guī)劃和部署,把江南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經(jīng)濟理念傳授給當?shù)氐陌傩。他“勸導棉桑,雇江南工師教民機織”,對促進淮安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在任職的30多年間,始終堅持不懈地治水,在水利建設方面很有成就,如他主持疏浚的文渠,至今還發(fā)揮著作用,他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萬氏家族與蘇州地區(qū)的淵源關系其實并不自萬青選始,早在萬青選的祖輩,已經(jīng)有人在蘇州做官了,而且他們是蘇州做官在前,然后才從蘇州發(fā)展到淮安地區(qū)去任官職的。如與萬青選祖父同輩的萬廷悟,乾隆五十六年(1791)至乾隆五十七年在常熟縣任知縣。萬青選的兩位伯父萬承紀和萬承紹分別在元和縣和長洲縣任過知縣②,萬承紀任元和縣知縣是在嘉慶十年(1805)六月至嘉慶十二年正月。萬承紹曾三度出任長洲縣知縣,前兩次都比較短暫,分別在嘉慶二十年的三月到四月、嘉慶二十一年五月到七月,第三次任職則將近兩年時間,從嘉慶二十一年九月至嘉慶二十三年六月。萬承紹還曾在嘉慶十七年短時間擔任過蘇州總捕同知的職務,這已是階級較高的官職了。元和縣、長洲縣和吳縣的縣域都在現(xiàn)在蘇州市區(qū)的范圍內(nèi),當時三個縣的縣衙都在蘇州城內(nèi),萬承紀和萬承紹真正是名副其實的蘇州父母官了。后來,萬承紀、萬承紹和萬青選的父親萬承紫都在淮安地區(qū)做官,除萬承紀嘉慶十九年出任過山陽知縣外(已是在元和縣知縣任上之后),都已經(jīng)是道光年間的事情了。根據(jù)《周恩來家世》記載,萬青選在幾十年為官生涯中逐漸積攢了一些錢財,在清江浦(現(xiàn)淮安市清江浦區(qū))購置了一片房產(chǎn),說明這時候萬家已定居于清江了。萬氏家族從南昌北上到江蘇,以萬青選的祖輩、父輩的任官情況看是先到了蘇州才到淮安的,當然,這還有待于更多資料的證實。
注 釋:
①本文是在周秉宜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寫成的。我實際上只是協(xié)助她做了一些資料的查證工作,在查證中又發(fā)現(xiàn)了一些新的線索和資料,這件事還是在兩年前做的,本來沒準備寫成文章,再加上工作比較忙,有關資料只是零亂地散記著,為了整理成文,最近又重新作了一次核對,以求無誤。衷心感謝周秉宜老師。
②《周恩來家世》提到萬青選的祖父是萬承紀,這個記載有誤。后來,周秉宜老師在《有關萬青選史料的幾點新考》一文中,根據(jù)《江西南昌合萬氏余樂堂世系支圖》作了糾正,萬青選的祖父應是萬廷蘭,萬青選的父親是萬承紫,萬承紫字儷云、號荔,是萬廷蘭的第七子,萬承紀的弟弟。關于萬承紫是萬青選的父親,筆者在《民國續(xù)纂清河縣志》中也找到了佐證。該書在關于萬青選的小傳中介紹他在清河知縣任上的政績時,有注:“萬青選,字泉甫,號少筠,南昌人,父承紫官中河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