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上與淮安有緣的高僧
2017/5/19 16:06:08 作者:政協(xié)文史辦 閱讀:10770 評論:條
一、敦煌菩薩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月氐國僧人竺曇(世號敦煌菩薩)避亂來淮,得里人夏寬施地四百余畝,筑壇建剎,又在當(dāng)?shù)厣朔ň婧途邮啃l(wèi)仕度的幫助下,首譯《妙法蓮華經(jīng)》。十一年后,法炬的弟子廣賢即此修法華譯院,成為淮地最大的佛教叢林,并建有兩座浮屠,俗稱敦煌塔,后皆毀;吹亟ㄋ词加诖。唐景龍年間,擴(kuò)建成龍興寺,素以雄麗著稱。明正德六年曾毀于雷擊。據(jù)《湖海搜奇》載:此前半月許,因湖水泛濫,周圍居民避水寺中,汙穢殊甚,僧雖苦之而不能禁。后一夕,居人皆見群僧荷擔(dān)自寺中出,老少妍丑不一,形狀怪異,悉向西行。第二日雷雨大作,火自后殿起,至山門俱成煨燼,惟禪堂巍然獨存,因其未遭玷污之故。這就是傳了幾百年的“五百羅漢荷擔(dān)避火”之說。隆慶年間復(fù)建,法堂僧舍、雨廊、鐘鼓樓、大小亭軒皆煥然一新,莊嚴(yán)宏麗仍非他寺可及;窗仓愇臓T為之撰《重修淮安龍興禪寺碑記》。寺后有藏經(jīng)樓曰丈佛閣,北枕勺湖,俯瞰長橋煙景甚妙。聯(lián)云:“塔上鈴聲,城邊帆影;春風(fēng)楊柳,秋月菰蒲!痹撍旅磕暾屡e辦廟會,自寺門至前殿,遍地老少雜遢,較河下天興觀為尤盛。清初,山西傅青主常寓寺中,隨方丈潛修“大光明正法”,每年一至,留連數(shù)月,淮人索詩求字者幾踏破鐵門限。乾隆三十年,漕督楊錫紱又倡修過。該寺末任主持如巖大師,是位極有民族氣節(jié)的高僧,拒不為陣亡的日本侵略者誦經(jīng)超度,被押赴道場時“隨行隨化”,日寇遷怒于寺,野蠻地將殿宇亭臺拆毀殆盡,磚瓦木料悉用于構(gòu)筑碉堡炮樓。如今遺址上,淮安中學(xué)一大片純現(xiàn)代的高大建筑聳立湖畔。游人到此,惘然若失。可查閱《淮安府志》、《山陽縣志》均有記載。
二、義凈
南朝時,淮陰縣城南長出了一棵奇樹,人皆不識。到貞觀年間,樹冠已蔭翳十畝,下可坐千人。于是在樹旁臨淮河碼頭建了一座太寧寺。不久,赴印度求法的僧人義凈(中國四大譯經(jīng)家之一)從海上歸國,沿運河北上,路過淮陰,一見此樹,虔誠膜拜,“信宿因依,齋戒瞻嘆”。原來這就是被佛教信眾尊為“圣樹”的娑羅樹。義凈在樹下打坐三日兩夜,終于參悟佛教真諦,于是,在太寧寺中演經(jīng)說法,大辦七日道場后赴長安(武則天在京城特建小雁塔,作為義凈譯經(jīng)之所)。
開元十一年,地方官邀請海州刺史李邕(大書法家,曾任北海太守)來淮,撰書了著名的《娑羅樹碑記》:“娑羅樹者,非中夏物土所宜有者已。婆娑十畝,映蔚千人,密幄足以綴飛飆,高蓋足以卻流景,惡禽翔而不集,好鳥止而不巢,有以多矣。然深識者,雖徘徊仰止而莫識冥植;博物者,雖沈吟稱引而莫辨嘉名。華葉自奇,榮枯嘗異,隨所方面,頗徵靈應(yīng)……”此后,娑羅樹就成為楚州重要景觀,沿運河南來北往的官商行旅,無不上岸,到樹下敬一炷香,祈求旅途平安。愛好書法的文人墨客更是徘徊樹下,摩娑碑前不忍離去。直到北宋,梅堯臣還見過古樹與碑。(《容齋妙筆》載圣俞詩:“娑羅古樹常占?xì)q,在昔曾看北海碑”。)靖康后,樹與碑均毀于戰(zhàn)火。明隆慶六年,吳承恩拿出家藏《娑羅樹碑》拓本,淮安知府陳文燭重刻于碑,在府署園中建寶翰堂,嵌于壁。今淮安府衙復(fù)建的寶翰堂已據(jù)拓本補壁。
可查閱《淮安府志》天寧寺
三、僧伽大圣
唐貞觀年間,建了淮陰縣太寧寺、普應(yīng)寺、山陽縣通源寺等大型寺廟,其后,上龜山五塔寺、下龜山龜山寺、泗州普照王寺等也相繼建成。開元年間,開元寺、水陸院、湖心祖堂寺、缽池山洪福寺等先后拔地而起,顯示了盛唐氣象。
唐上元年間,西域僧人僧伽來淮傳法,卓錫法華譯院,各種神異之舉迭出。景龍二年,受中宗特詔赴長安, 被僧俗各界視為觀音化身,尊稱僧伽大圣,影響遠(yuǎn)及日本、高麗等國。中宗將其原住法華譯院賜名龍興寺,敕建尊圣塔一座,以供旃檀佛像。僧伽在長安薦福寺坐化后,真身送回泗州,又在其當(dāng)年興建的普照王寺內(nèi)建大圣塔供奉舍利。此塔后遭火焚,北宋初重建,高十三層,極崇麗壯觀,有中國塔王之譽,元代重修,趙孟頫撰書碑記今存盱眙第一山。
僧伽修煉的大光明正法一直是龍興寺秘傳衣缽。唐文宗開成三年(日本仁明朝承和五年,公元838年。)六月十三日,圓仁法師及其徒惟正、惟曉、行者丁雄萬以請益僧的身份,隨日本第18次遣唐使藤原常嗣等一行由日本九州的博多出發(fā),歷時約十九日,抵唐揚州海陵縣。其在唐境居留約九年零兩個月,后終得楚州城外新羅坊人相助返國,始得功成圓滿(所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與《大唐西域記》和《馬可波羅行記》并稱為“東方三大游記”)。其曾三次居于楚州勺湖龍興寺大圣堂和萬柳池開元寺,臨摹了妙見菩薩與四大天王像帶回東瀛。 現(xiàn)日本多處寺廟仍供奉僧伽大圣,與早期日本武士道修煉大光明正法有關(guān),但久已失傳。日機(jī)1938年底轟炸淮城,把勺湖北岸高岡上的老君殿炸得地塌土平,與其一水之隔的龍興寺尊圣塔卻絲毫無損,可能系刻意保存。日寇長淮部隊特務(wù)頭子北川正義是研究中日交往史的中國通,深知此法對動不動就切腹的“大和武士”太重要了,早就垂涎不已。1940年,得知當(dāng)時龍興寺主持如巖大師是大光明正法的唯一傳人, 日本長淮部隊司令官在龍興寺前大作場上設(shè)道場,名義上超度日軍陣亡官兵,禮聘如巖主持佛會,其實是想以此套近乎,探秘“大光明正法”。大師豈肯為蹂躪我河山殺害我同胞的日本強盜誦經(jīng)放焰口?!任其威逼利誘拒不接受,最后被日本憲兵強行擄走,即將押出寺門時,如巖出人意外地最后一次演繹了“大光明正法”,就在跨出高高門限的那一刻,竟慷慨捐生“隨行隨化”。日寇震怒咆哮,天昏地暗。最后遷怒于寺,野蠻地將建筑全部拆毀。但始終不敢動尊圣塔,即今文通塔。上世紀(jì)70年代,研究南宋歷史造詣很深的于北山教授下放到淮,對大光明正法心有所寄,曾托人先容,拜訪過如巖的嫡傳弟子(此人腿被日寇打斷,50年代還俗下放農(nóng)村,孤身看隊房),惜無功而返。
四、能仁國師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漣水高僧婁道者赴汴京醫(yī)治皇子趙禎(即民間傳說中的貍貓換的太子,后來即位的宋仁宗)被宋真宗封為能仁國師,人稱臥佛。圓寂后,仁宗在其家鄉(xiāng)漣水城內(nèi)敕建能仁寺,磚砌七級妙通塔,內(nèi)無寸木支柱,頂上望黃河如線,數(shù)十里外可見。地宮中以金棺銀槨藏舍利,1998年發(fā)掘出土了許多件國寶級文物,在國內(nèi)外引起轟動。
漣水縣有專門資料。
五、玉琳國師
玉林通琇(1614-1675年),法號通琇,字玉林、玉琳,世稱玉琳國師。明末清初名僧。江蘇省江陰人,俗姓楊。十九歲投宜興馨山天隱圓修受具足戒,后嗣其法,傳臨濟(jì)宗。師廣額豐頣,平頂大耳,面白玉色,目光炯炯,射人宴坐,如臨大眾,故見者不威而攝。曾住浙江武康報恩寺,1658年師奉詔入京,于萬善殿舉揚大法,受“大覺禪師”封號。未久,留其弟子茆溪行森于北京弘法。翌年,進(jìn)封“大覺普濟(jì)禪師”,賜紫衣。順治十七年(1660年)帝選僧千五百名,以師為本師,授菩薩戒,并加封“大覺普濟(jì)能仁國師”。(順治皇帝法號行癡,乃其弟子)康熙十五年(1675),師北游,是年八月初十日于淮安慈云庵趺坐圓寂,享年六十有二。(玉琳國師來淮探得大光明正法,坐化于慈云寺。)朝廷聞訊,頒詔派大臣主持荼毗,并重修慈云庵,于庵后建“法王塔”。雍正十三年,下詔改慈云庵為慈云禪寺,撥淮關(guān)銀敕建大叢林,并建“國師殿”以為紀(jì)念。命國師之裔天曉實徹為慈云禪寺開山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