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福利入口在线观看,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中文,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国产视频1区2区3区

首頁 > 淮史百科 > 宗教祠堂 > 文通塔的那些事兒——敦煌菩薩、僧伽大圣、圓仁大師高僧云集

文通塔的那些事兒——敦煌菩薩、僧伽大圣、圓仁大師高僧云集

2017/5/19 16:04:05    作者:葉占鰲    閱讀:9233    評論:0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通塔依偎在古運河東畔,與鎮(zhèn)淮樓、龍光閣形成淮安古城三大制高點,是淮安最古老的歷史建筑。
  塔是佛教文化與中國建筑風格相結(jié)合的傳統(tǒng)建筑,原本用來供奉佛骨舍利,后成為高僧圓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清范以煦在他的《龍興寺塔緣起》稱文通塔“為吾郡最古之跡”,文通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00年建造的龍興寺。文通塔為龍興禪寺(最早稱法華禪院)里的一座佛塔,明代天啟六年《淮安府志》記載“治西北清風門里數(shù)十步,東晉大興二年(319)創(chuàng)建,砌浮圖二座”,浮圖是梵語“塔的”意思,龍興寺創(chuàng)建的浮圖就是文通塔的前身。歷經(jīng)千百年,文通塔也經(jīng)歷著他的前世今生,也見證著淮安古城繁華滄桑。


  敦煌菩薩竺法護與法華禪院
  竺法護,梵名達磨羅察(察,一作剎),是世居敦煌的月支僑民,原來以支為姓,八歲依竺高座出家,以后從師姓竺。他博學強記,刻苦踐行,深感當時(曹魏末)佛教徒只重視寺廟圖像,而忽略了西域大乘經(jīng)典的傳譯,因此決心宏法,隨師西游。他通曉西域各國三十六種語言文字,搜集到大量經(jīng)典原本,回到長安。從晉武帝泰始二年到懷帝永嘉二年,譯出了一百五十余部經(jīng)論。被世人譽為“敦煌菩薩”,后赴各地弘化,并隨處譯經(jīng)。永嘉二年(308),竺法護由揚州抵淮安時,淮安人瘐希募集當?shù)厥考澫膶捑璩鏊陌儆喈地,在淮安古城西為其筑壇建剎,名為正法華院,此為淮安龍興寺之始。東晉大興二年(319),僧人法炬與徒弟廣賢增開基址,擴大法華禪院建制。此時,善男信女甚多,香火鼎盛。


  觀世音化身僧伽大圣
  而龍興寺定名于唐,亦盛于唐。據(jù)《淮郡龍興禪寺碑記》記載:唐貞觀三年(629)下詔,法華禪院住持谷隱奉詔,分建十子院,領(lǐng)焚祝福之事。當時武則天及宮廷貴族與佛教界首領(lǐng)法藏有密切的政治聯(lián)系,憑借皇帝和貴族的大力支持,佛教得以很快發(fā)展。武則天于光宅元年(684)詔碎葉國高僧僧伽大士來中國傳教,僧伽大士即是佛教中觀音菩薩的化身。天授元年(690)冬,僧伽大士“冬晏楚州法華禪院”,景龍二年(708),中宗李顯詔僧伽大士自淮入宮,執(zhí)弟子禮。中宗將遂遣使臣來淮安修繕法華譯院,并賜名“龍興萬壽禪寺”,敕建尊圣塔一座,以供旃檀佛像。賜田一千畝,佃耕供給,繪圖立簿, 僧人輪流征收。龍興寺之名因此而定。僧伽在長安薦福寺坐化后,真身送回泗州,又在其當年興建的普照王寺內(nèi)建大圣塔供奉舍利。此塔后遭火焚,北宋初重建,高十三層,極崇麗壯觀,有中國塔王之譽。


  日本的“鑒真和尚”圓仁大師
  唐文宗開成三年(日本仁明朝承和五年,公元838年)六月十三日,被譽為為日本的“鑒真和尚”圓仁法師及其徒惟正、惟曉、行者丁雄萬以請益僧的身份,隨日本第18次遣唐使藤原常嗣等一行由日本福岡粕屋郡志賀島出發(fā),歷時約十九日,抵唐揚州。開始了他在中國艱難的求法歷程。圓仁在揚州住了半年,雖屢次向官府申請去天臺求法,但唐政府始終沒有批準他的這一請求。839年二月二十四日午時,圓仁一行乘船到達楚州。圓仁在日記中寫道:“申后,到楚州城……入開元寺(舊址在今淮安古城月湖中),住于廚庫西亭!眻A仁在第一次到楚州時并沒有想到以后還會數(shù)次途徑此地,并與楚州新羅坊結(jié)下不解的因緣。二十六日圓仁繼續(xù)在日記中寫道:“〔二月〕廿六日早朝,全雅來。緣總管不交。ㄩ_元)寺,移住龍興寺(即文通塔下),相去五里!焙笸ㄟ^楚州新羅坊人劉慎言以及楚州地方官員的幫助,后得到了通關(guān)文碟,完成了入唐求法歷程,并著成《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與《大唐西域記》和《馬可波羅行記》并稱為“東方三大游記”。圓仁曾三次居于楚州勺湖龍興寺大圣堂和萬柳池開元寺,臨摹了妙見菩薩與四大天王像帶回東瀛。現(xiàn)日本多處寺廟仍供奉僧伽大圣,與早期日本武士道修煉大光明正法有關(guān),但久已失傳。


  文通塔的修繕歷程
  龍興寺建成后,經(jīng)過多次修繕,南宋嘉熙二年(1238)至四年(1240),龍興寺重修,淮安知州王珪為銘。元至正年間,住持玉淵、大洪、僧了南“重修寺宇殿堂樓閣藏塔寮舍”,經(jīng)過整修,寺院金碧輝煌。明洪武庚午年(1390)“尊勝之塔倒壞,不勝其寺”,住持宗玉化緣重修。至明天順年間,寺院倒塌,“惟存舊址”,寺僧中竺“將寺培高闊,積材鳩工,起蓋殿閣”,并整修了佛塔。
  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龍興寺遭受一次特大火災(zāi),屋宇僅存十之二三,而山門尚存。僧人搭茅草棚棲身。其后,以禪僧明來為首,率眾僧外出化緣,誠心捫富叩貴,走遍大江南北。明來豐姿神采,長眉碧眼,滿頭白發(fā),決意行苦,常跣足行冰雪之上。歷時十三年,募得萬金。先將寺基培其高闊,構(gòu)楩楠杞梓之材,木大數(shù)抱,鳩合能工巧匠,重修前后大殿三重,鑄銅佛三尊,法堂、雨廊、鐘鼓樓、僧舍及大小亭軒,均修復一新。龍興寺修復后,禪僧明來頗受淮上善男信女稱頌。谷包作《贈明來和尚》古風一首: 

        
  龍興老僧名明來,豐姿神采如童孩。
  長眉覆碧眼,短發(fā)白皚皚。
  見禮遠方客,問聲如鳴雷。
  張口出數(shù)言,令人心孔開。
  養(yǎng)生一缽從錫杖,浮云舒卷何悠哉!
  車馬前后走乞食,雙足都不染塵埃。
  真心如寶鏡,園明非有臺。
  濟河日結(jié)筏,營堂歲鴆材。
  被服破納衣,借問何年裁!
 


  在淮安人心目中,文通塔還是風水塔!痘闯切沤皲洝穼懙剑骸翱こ侵螢殪`龜望海,龍光閣首也,文通塔尾也”。龍光閣為明崇禎年間漕運總督朱大典在南門護城崗上所建,“與西北文通塔相應(yīng)”,“以壯文峰”,所以文通塔又叫“文峰塔”。
  清康熙七年(1667),山東郯城大地震,波及淮安,塔體受損嚴重,塔體僅余2層。阮葵生《茶余客話》記載乾隆十七年(1752)他移居勺湖時,“惟見三金身,高聳十數(shù)丈,卓立云表,各踞坐一石磴上……”。段朝端引《信今錄》:乾隆二十八年(1763),楊清恪公督漕日,大加振興,崇飾極至。至嘉慶初,大佛殿又圮,僅存三佛露處。余屋拆除為幾所小庵。其后改為蔡公祠,紀念漕運總督蔡士英。道光十八年(1838)),以底部兩層為基礎(chǔ)按原狀修復,至咸豐元年修竣,并增建殿堂、僧房。后來由于戰(zhàn)亂,尊圣塔所在處的龍興寺及塔前的千佛寺均遭毀壞,盡剩破爛不堪的文通塔聳立在城西北隅,故尊圣塔改名為文通塔。
  侵華日軍占據(jù)淮城時,龍興寺和其他廟宇一樣,均一拆如洗,磚瓦、木料全部被用于軍用工事,以防御日寇武裝攻城,文通塔內(nèi)部陳設(shè)也一拆而空,所幸塔身結(jié)構(gòu)堅固,因而得以保存。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70年代末、90年代四次撥款重修文通塔。1982年,文通塔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第一、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文通塔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通塔是我國南方地區(qū)建造年代較早的古塔之一,是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古建筑,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宗教史和古塔建筑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塔身呈拋物線形,全部是磚結(jié)構(gòu),無梁無柱,原高十三丈三尺,七層八角,F(xiàn)塔高30.5米,塔底層中心重塑了面朝四方釋迦牟尼像,盤膝坐于華蓋之下,神采奕奕,頂層觀音大士端坐蓮臺,惟妙惟肖。在塔內(nèi)修復了轉(zhuǎn)梯,可以拾級而上。塔為四面八角形,明七暗四層,腰檐六層。
  歷經(jīng)千年的文通塔雖然有多次的毀敗,但總會有劫難后的新生,猶如更替不歇的輪回,但仍是世代淮安人心中的巍巍豐碑,屹立在善良樸素的淮安百姓心中!

End全文結(jié)束
分享到:

已有0條評論

最新頭條
政協(xi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委員會著作權(quán)所有 最佳瀏覽:IE8、1680x1050或以上 蘇ICP備13030079號-2 【 著作權(quán)聲明 | 隱私權(quán) | 安全政策
聯(lián)絡(luò)地址:江蘇省淮安市翔宇南道1099號7層 電話:+86-0517-85913685 郵箱:wshuaian@126.com 技術(shù):淮安市淮安區(qū)政協(xié)文史資料研究中心
文史淮安網(wǎng)主辦單位
网站地图琼icp备83016614号